• 歌词中的文化涵养 ——简谈胡成彪发表在《词刊》的三首词 吴广川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2
  •          《词刊》今年一期发表了胡成彪先生的三首词:《板桥先生》、《兰陵美酒》、《天上人间》,词中充溢的文化内涵让我品味再三,爱不释手。
    先看这首《板桥先生》:
            (引歌 小合唱)买尽青山当画屏,汲来江水煮新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主歌 独唱)淡烟古墨的纵横,旷世不朽的丹青。诗心写瘦了翠竹,兰香弥漫了人生。踏着沧桑听你吟咏,谁能与你和鸣。  济世立身的曲衷,一枝一叶的真情。明月伴冷了羁旅,清风载满了归程。踏着风雨读你身影,能否与你同行。
            (副歌 小合唱+独唱)三绝诗书画,心似兰竹松。一官归去来,江上钓秋风。而今再种高节竹,喜看故园一片青。祥泰之州山和水,千古传颂板桥名。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时考取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他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工诗词,善书画。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其画擅长花卉木石,尤以兰竹为上。其性疏放不羁,关心民间疾苦,因岁饥曾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恣情山水,喜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他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其“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和“难得糊涂”等诗语是世人皆知的名句。他做官廉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如他笔下竹兰松石的气节。
           掩卷而思,感悟多多。我觉得作者没有空泛地评述板桥先生,而是用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而又钟情于诗书画,把自己人生的信念寄予笔下古墨丹青的艺术家,词中尽现板桥先生的人品、人格、心境、追求,整首词妙句横生。 “诗心写瘦了翠竹,兰香弥漫了人生”。“明月伴冷了羁旅,清风载满了归程”,可谓传神之笔。写瘦了,弥漫了,伴冷了,载满了,这四个动词用的好。那翠竹是用诗心写瘦的,那人生是用兰香浸透的,词的背后蕴藏的是一颗什么样的灵魂?我们尽可以去品味。作者继而用明月和清风这两个意象来衬映板桥先生的朗朗一生,坦坦襟怀,准确而妥贴地表达了板桥先生在官场的清明口碑。如不是对郑板桥的人生和诗书画有着深透的理解,如不是有很好的思想境界和文学功力,是写不出这样具诗意具哲理又具情感的词句的。从这首词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的人生境界和审美走向,“踏着风雨读你身影,能否与你同行”。在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写板桥先生,也是在写自己的人生理念和人生追求。所谓词如其人,乃是也。我感到这首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别具一格,颇有可取之处。最近从网上看到,该词已被浙江作曲家傅尔宁谱曲,在“祥泰之州”征歌中获了奖。
             再谈《兰陵美酒》。我在写这篇短文时,适逢央视七套在播由陈宪标作曲、著名歌唱家陈思思演唱的这首歌。说真的,我向来对广告歌曲有一种偏见,总认为用歌曲作广告,多以功利为主,而少了文化内涵。但胡成彪的这首《兰陵美酒》则使我刮目相看:
            大漠的沙风吹动了远行的衣衿,
            琥珀的晶莹藏着历史的深沉。
            何处飘来郁金的香芬,
            一杯美酒来自兰陵小镇。  
     
            客居的游子未忘记儿时的知音,
             他乡的明月可曾照见了故人。
            我要找寻久违的香芬,
            一帘美梦连着兰陵小镇。  
     
            饮一杯兰陵美酒,
            开张远怀的胸襟。
            饮一杯兰陵美酒,
            洗去岁月的征尘。
            饮一杯兰陵美酒,
            找回那远逝的青春。
            兰陵美酒的名声缘于李白的诗《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一生与诗酒难分难解,有“诗神酒仙”之称。《客中行》只是他许多和酒相关的诗作之一。从这首词中我感觉到,胡成彪对中国的酒文化是谙熟的。我想,他在为兰陵酒厂写这首歌时,一定从李白的这首诗里得到了灵感。写什么?怎么写?他发散思维,避免直来直去,选择了游子作客边关塞外,浴着大漠的风沙,品尝着来自兰陵小镇的美酒,在酒香和友情中,寻找思乡的感觉。循着李白酒后的情绪,听着陈思思优美的音韵,我们从这首词真切的感受到了乡音乡情乡梦和乡愁,才感到胡成彪这首《兰陵美酒》竟是如此质朴深沉。我们在读这首词时,感到了一缕岁月的沧桑感,感到了游子的疲惫和生命的沉重,感到了作者在情感上也有李白一样的豪放,一样的浑厚,一样的不羁。这,才是文学的本质。从创作风格来讲,这首词不但有古诗词的韵律,同时也有新诗的风采。“大漠的沙风吹动了远行的衣衿,琥珀的晶莹藏着历史的深沉”“ 客居的游子未忘记儿时的知音,他乡的明月可曾照见了故人”叫人一品,就是新诗的语言。与其说它是一首广告歌词,倒不如说它是一首富有人生况味富有文化、文学内涵的歌诗经典。
            三谈《天上人间》:
            常常向往雪域高原,
            那是心中美丽的圣殿。
            淡淡的白云,
            飘在蓝天。
            清清的河流,
            绕过群山。
            登上珠穆朗玛,
            摘一颗圣洁的雪莲。
            喝一口雅鲁藏布江的水啊,
            感受那沧桑如烟。
     
            站在拉萨弯弯河边,
            仰望城头巍峨的圣殿。
            举起的哈达,
            祝福无边。
            飘动的经幡,
            虔诚无限。
            对着布达拉宫,
            许一个美丽的心愿。
            尝一尝青稞酒和酥油茶啊,
            走进那天上人间。
     
            啊,
            梦中的高原,
            心中的圣殿,
            美丽西藏,
            天上人间。
            这是一首写雪域高原藏族风情的歌词。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心中对青藏高原那片圣洁的土地充满了爱恋和崇敬,对那一片特殊的地理环境,对藏族人民拥有的特殊宗教文化有着深入地研究。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布达拉宫,青稞酒,酥油茶,雪莲,经幡,哈达,这些富有藏文化特色的意象,融进了作者的情感中,凝成了这首歌词的博大意象,让人感到了雪域高原富有诗意的美丽。和前两首歌词相比,这首词节奏明朗,语言清新,更具音乐节奏感,已有多名作曲家为之谱曲。网上看见有张友殿谱曲、泽旺多吉演唱和熊初保谱曲、方晶晶演唱的两个版本,其中后一版本去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作品展示中曾获得优秀奖。
             艺术作品传世最终要靠文化内涵。词作者的文化内涵决定着其作品的文化内涵,不可设想,一个文化浅薄的人会写出文化深厚的词作。曾在《诗刊》、《中华诗词》、《中国诗词年鉴》等书刊上读过胡成彪先生发表的许多古体诗词,很喜欢,也很羡慕。古体诗词亦可称之为歌词,因为它是音乐文学,谱曲可唱。而当代歌词则使诗词以更加通俗的形式走近现实生活。不同的是写古体诗词必须受平仄格律的严格限制,而写当代歌词则更多了些自由。
            我是搞歌词评论的,曾多次呼吁,当今的词作者要沉下心来好好研究学习中国的古诗词和民歌,从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否则难成大器。君不见,当代词坛名家,如乔羽、阎肃、晓光、琼瑶、方文山、晨枫、陈小奇等,读他们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字功力。胡成彪先生有古体诗词的创作基础,加之对音乐的悟性,一旦涉及歌词创作,则出手不凡。佳作迭出,这是很自然的事。他的创作之路很值得我们学习。

    (2013年5月于寓所(原载于《词泊秦淮》2013年春之卷)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