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明月在心畴 ——体尝胡成彪《乡村记忆》诗九首 尚 臣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2
  •         宋代欧阳修说读诗如识橄榄一样有“真味”,的确,诗是有味的,近日读胡成彪《乡村记忆》九首,就体尝到这九首诗的真味,一种乡村的真味——自然。
            诗人是大厨,读者是食客。美味佳肴自然是大厨倾尽心思、妙手巧构而成,有时是翡颜翠面、滋味尽足,有时是信手拈来、质朴无华。记得陆文夫的《美食家》中有一个细节,席满之际的最后一道素汤,让全桌的美食家啧啧称奇,心满意足。《乡村记忆》九首,则是信手拈来、质朴无华之属,虽然语言浅近如话,但极耐咀嚼,细品之后,似一盘嫩嫩的山笋、一盘脆脆的莲藕,土则土矣,而味之纯真清新,一派自然,绕之“舌尖”,回味不绝。
            细说来,打乱原来的自然排序,且将九首诗分为三类,一类为劳作类:《少年往事》、《拾柴》、《锄禾》;一类为顽耍类:《捉黄鼬》、《捉蝉》、《暑假拾趣》、《迎货郎》;一类为休闲类:《夏夜》、《泡暑》。
            读了这九首诗,让笔者立马明白,这是作者在抒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感受。那个年代,也正是笔者记忆深刻的年月。胡成彪先生在为九首诗的题记中记述:“自幼生活在农村,12岁辍学,独自在家当了4年农民,后来又复学参军,尽管岁月艰苦,但依然深切地留恋那块土地。”因与作者同样经历了那样的生活状态,所以有同频共振之感,对诗作倍感亲切。
            先说劳作类。《少年往事》:“少年曾辍读,归去做农夫,身小无耕力,体羸难荷锄,年年筹粪草,日日伴泥污。夜宿槐荫下,对天夸伟庐。”作为农村的一员,很小就是劳动力,要想在生产队分得一份口粮,就必须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有苦有脏的活计,以期能多分一点口粮,或让家里少拔一些口粮款。尽管父母极其疼爱孩子,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但为了少挨一顿饿,多吃一顿饱饭,也要看着肩头无力荷锄的孩子参与日日伴泥污的苦累劳作。日子一天天过着,尽管生活辛苦,但他们从没有失去梦想。“夜宿槐荫下,对天夸伟庐。”就是连拥有茅屋半间也很艰难的年月,仍企望着依靠自己的劳动,将来能盖上三间新屋。三间新土垒就的新屋,那也许是一生的宏愿,可那是何等的满足!时世如流水,转眼40多年过去,世间涌现房姐房哥伟庐无数,不知是否还有人依然保有三间新土屋的纯真梦想。
             《拾柴》与《少年往事》一样,同样把农村生活的艰辛写成了一幅生动的版画。“枯枝秋后满沟坡,偶见乌鸦唱暮歌;早起不嫌寒气重,拾来半捆作柴禾。”如不早起,还能等来枯枝满沟坡啊。半捆柴禾一顿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田野里一枝一叶,都被人们捡拾的干干净净,哪怕是耕地翻出来的草根,也都化成了农家的袅袅炊烟。一直在田地劳作的人们,傍晚回家时,谁人怀中不拥抱着一小捆柴草回家。正是这些柴草化作的阵阵炊烟,才换来晚上“喝汤”时的饭香。沛人称吃晚饭为喝汤,怕是粮食无多,节俭着用,用汤类充饥,也要柴火烧开才行。现在各地都在做一项艰难的工作,叫作桔杆禁烧,农民们不再用这么多柴草烧火做饭,再也体会不到找不到柴火的困窘。生活进入了小康,真不知道应该让人们怎么来想,应该怎么好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锄禾》也是写劳作的。劳作是辛苦忙碌的,诗人看似轻松写来,实是饱蘸浓墨。“高粱七月绿成墙,烈日锄禾人更忙;汗渍毫侵何处好,地头野风最清凉。”好一股地头野风,想来应该不是王公贵胄和文人骚客悠游所遇的野风,那是农人最贪得最享受的一股野风,可是他们不会忘记,贪得地头野风凉,禾下野草正疯长!
             劳作类三首诗,尽情展露的是生命的质感,生活的质感,时代的质感,这种质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真味所在,有古风一般的醇厚绵柔。
             再说玩耍类。此类四首,都是写农村孩子生活的。在展现农村儿童调皮玩耍的生动画面中,依然晃动着植根于诗人内心生命之树的浓荫,流淌着感叹生活辛酸的性灵之泉。
            《捉黄鼬》:秋冬满地荒,骚鼬夜猖狂。窥我鸡笼舍,越邻茅厕墙。寻来擒贼计,捉得小黄狼。拿到供销社,换成羊肉汤。
            《捉蝉》:小麦归仓豆满坡,树林到处野蝉多。夜间捉得十来个,早上干煸卷烙馍。
            《暑假拾趣》:暑假昼时长,相邀去放羊。河中除汗臭,树上觅清凉。偶窥黄瓜架,时觎毛豆秧。结群烧薯芋,落肚垫饥肠。
            《迎货郎》:咚咚皮鼓响,知是货郎来。哪个先惊觉,邻家小二孩。高呼迎客至,雀跃逐颜开。饱了舌尖福,失踪一只鞋。
            《捉黄鼬》、《捉蝉》这两首诗让我回到少年时代,那几乎是农村孩子人人干过的“小活计”,似是玩耍,实则是农村孩子自我寻求对满足生命需求的实实在在的过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一年当中能吃几回肉,恐怕都是能说得清的。在生存的经历中,当吃几回肉也是一种奢望的时候,就会激发人的生活智慧和勇气。“寻来擒贼计,捉得小黄狼。拿到供销社,换成羊肉汤。”“夜间捉得十来个,早上干煸卷烙馍。”也许,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享用辛劳所得的果实吃得津津有味时会眉开眼笑,孰不知,哪位爹娘的心里又不深深地埋藏着那种难以言表的生活酸楚和负疚孩子的隐痛呢。
             至于说《暑假拾趣》和《迎货郎》两首,则写的形象生动、活泼有趣,诗眼所在让人瞠目,轻松一笔,异峰突起,又把人的心境拉入对酸辛生活的回味和人生艰难的体验。
            最后读休闲类两首。《夏夜》:树下池边消暑热,坐听故事数星河。村头明灭生磷火,却话乡间夜鬼多。《泡暑》:初夜无风浃背潮,河塘戏水暂逍遥。腿边隐约疑遭鬼,却是鱼秧咬汗毛。这两首,描绘了两幅乡村夏夜纳凉图。农民的夏夜,有时候会有些许悠闲,这悠闲是享受,又何尝不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劳作。劳作是辛苦的,文化是贫瘠的,设施是原始的,生活是要延续的,虽然悠闲时偶然遇到那种鬼怪带来的恐惧是虚无的,在那时那刻,由“鬼”而来的话题和自我想像的恐惧,也许正是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吧。
            读胡成彪这九首诗,始终萦绕在心境中的,是一种充满自然真情的质感,这种质感绵柔悠长,将人生、性情、时代、社会交融于一体,直让人长吁短喟,吟哦畅想:谱写的生活画面如音乐MTV短片,生动鲜活,历历在目;展示的人间情态,如水墨小品,浓抹轻染,灵韵俱在,浸漫人心;抒张的人生感悟,如柳笛灌耳,春风浓郁,思绪飘然。总之,九首短诗质朴无华,情景入画,趣味深长,在描绘了乡村农家生活的同时,彰显了人生的艰辛酸楚和生存智慧。可以想见一下,清风明月之下,应人相约于村头柳下,席地而坐,吟颂谈论着《乡村记忆》,背依村庄,有鸡犬偶鸣,灯火零落;远望田野,氤氤氲氲,虫声唧唧;回首昔日岁月,如同咀嚼在田野随手而得的一块红薯一样亲切真实。轮月渐沉,清风犹在,仍不愿分手散去,那该是怎样的一幅月下乡风图啊。

                                             (癸巳之春于相忘堂)
                                              作者系知名文史专家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