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高趣雅 深投多思 ——序胡成彪诗集 丁芒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2
  •         以行吟万里江山著称的军旅诗人李中华来访,带来其家乡沛县一位“父母官”的诗作,挽我为序。我与中华多年相契,虽对评价陌生的“官家”作品心怀戒惧,仍深信中华不会误我。当日展读一遍,又细读其附文《走近美丽——对诗词创作的一点体会》,不禁长嘘了一口气:好个胡成彪,人不俗,诗不嫩!这样年轻的副县长,固已可贵;如此水平的格律诗人,亦属难得。
            人不俗,指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不俗。他自号“湖西迂人”。在这“充满喧嚣而又特别务实的时代”(其附文中语),尤其身处权、名、利、色的盛世官场,他却自甘“迂腐”,痴迷诗书。在上述“三观”方面不脱凡俗者,安能臻此高境?从社会角度来说,人品重于诗品;从艺术角度来说,人品决定诗品,脱俗者,其诗方能达到高境。胡成彪以其实践证明了上述规律。
            诗不嫩,指其诗艺水平,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他生于1957年,方近半百之龄,当过兵,读过大学,做过行政官员,家学渊源并不深厚,却因品高趣雅、深投多思,实践时间虽短,就能较快地步入佳境。何况书法诗艺并进。这等成就,非一般“半路出家”者堪与比并。究其原因,除了人们常说的天才加勤奋以外,似乎他具备更多的东西。例如说,他的创作实践,绝不能从他真正写出诗的那天算起。他因工作繁忙,往往无暇落笔,但关于诗的触发、酝酿、思索甚至构建种种思维,却一直伴随他多年,是他生活的主流,占据了他岁月流华中重要的份额。这些原因,读者自可从那篇附文中看到。
            为了更具体地阐述胡成彪诗作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我想以其一首七绝来作例证。我认为这篇七绝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是列入当代诗坛精品中亦无愧色的佳品。题名《微山湖夏日》:

        湖面宽宽天色好,蝉声切切柳堤长。
        小船无舵随风走,带起红莲一径香。

              一、符合内结构规律:绝句虽短,但内结构的规律和任何长篇诗赋一样。分析绝句,如窥豹之一斑。一般说的“起承转合”并不完全确切。此诗写夏日游微山湖,前两句并无多少起承关系,都是描写大景。第三句才是诗的高潮,是“异军突起”之处,要另起新意、奇意,才能带出第四句,一锤定音,宕出余味。所以说:三、四句是绝句灵飞之处,其艺术作用占全诗十之七八。此诗后两句如不另起新意,继续和一、二句一齐罗列湖景,便毫无波澜曲折之致,诗的内结构脉络也就失之平平了。
              二、善用反差法:此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因存在极大反差,读去更觉有艺术魅力。表现为:(1)大景与小景、即大视野与小视野的反差;(2)描写全景的熟套感与描写具体景象的突兀感、新鲜感的反差;(3)全景描写的静势感与船随风走、带出莲香的动势感的反差。
              三、景象结构的内敛与外延:第一、二句写大景,但也有差别:首句是湖面天光之“面”,第二句是蝉声柳堤之“线”。面线互辅,构成立体化大空间的全景。所谓意象结构的内敛与外延,主要是指三、四两句。内敛指诗的各个意象都有内在联系,外延指意象的内在联系常常表现出互动、派生等形态。如此诗由船的意象,才有了“红莲一径”的视觉感;由风的意象,才有了“走”“带”的动势感、“香”的嗅觉感。这种各个意象之间的联系,就是诗的逻辑结构形态。
              四、语言平白流畅,不故作高深奥僻,不因袭风雅熟语,而是吸纳多彩却明白晓畅的口语,读去反觉新颖。这也是胡成彪诗风所长。可惜他有些词作(尤其是长调),可能为了迁就格律,创作心态不自由,语言仍在文言熟套里徘徊,因而其阅读效果反而不如他的诗明快。
              胡成彪同志还很年轻,只要把这“品高趣雅,深投多思”八个字奉于座右,坚持高调为诗,低调为人,将来必有大成。他又擅书法,当代书法家能诗者寡,写来写去“朝辞白帝….”“月落乌啼….”,这是时代的遗憾。我建议胡成彪今后书法多写自己的诗词,使诗书互渗互促,更利于书法艺术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化的凸显。不知以为然否。   

        (2006年12月13日毕稿于金陵苦丁斋,时年八十二岁。为诗集《沧桑随笔》作的序,原载于《文艺报》2008年11月15日第2版)
    作者系当代著名老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世界汉诗总会顾问、中华诗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