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耳其 宗教修砌的城邦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7
  • (一)

        3月,中华大地从南至北透着深深浅浅春的气息。 
        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登机,一气飞出7000多公里的直线,我们首站到达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座位前方的电子显示屏描述着本次航班的飞行轨迹。从北京到伊斯坦布尔,一路向西,地形图清晰显示出平原、山脉、沙漠、海洋,曾经令我好奇的西方列土在身下倏忽而过。坐飞机我不是头一次,但在万米高空飞行,加上气流作用带来的颠簸和颤抖,心里总觉不太踏实。九个小时之后,在耳朵失聪的情况下,屁股下的庞然大物降落在了黑暗包裹的伊斯坦布尔机场。这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和一个三面环海的城市。外面淋漓的小雨夹着雪花,掩去了天上的星月,让初到这个城市的人们立刻失去了方向。
        土耳其就是古代中国人称呼的突厥的一部分。现在的人文地图给他作了一个满地游客的概念,我则认为这是一个用宗教故事堆砌起来的城邦。在地理上,土耳其又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国家。就在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将土耳其相分相连为亚洲和欧洲两个部分。
        从东罗马到奥斯曼帝国1500年,伊士坦布尔一直作为都城,使众多民族文化在这里冲突融合。环绕于三面的地中海,黑海,里海,爱琴海,在数个世纪演绎了世界民族交融的系列故事,构成了土耳其浑厚的历史景象。成吉思汗的一支部队曾经在这里横扫无敌,但这个遥远的地方终究使他的统治鞭长莫及。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辉煌的一页。由诸多动人故事和鲜明的生态个性构成的旅游内涵,诱惑着旅行者纷至沓来,由此产生的旅游收入奠定了这里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伊斯坦布尔正在十分喜悦地迎接着这些放下金子带走感觉的游客。
        土耳其人长相和行为风格带着显著的西亚人种的特征。微微翘起的鼻头和撅向两边的小胡子,稍带几分狡黠的眼睛,让我想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人物形象,心里不免有些忐忑。导引是一名生长于伊斯坦布尔的女子,自我介绍曾在中国的清华大学留学一年之余,嘴里发出的有点半生不熟的汉语就是那时学会的。她有一个从本土文化继承的名字—古兰,中国的老师给她起了个学名叫兰兰。这个名字给了中国客人一个可靠的感觉。
        

    (二)

        作为三面环海的城市,先天决定了伊斯坦布尔在交通乃至军事方面的优越地位,使它在若干个世纪成为政治宗教的中心。早在公元四世纪,东罗马帝国就建都此地,使他成为欧亚之交的黄金宝地。之后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极盛时的势力鞭及三大洲,更加突出了伊斯坦布尔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
        土耳其的城市遍布着伊斯兰教堂,伊斯坦布尔最具典型。由于这里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历代皇帝都把建造教堂作为通往天堂的礼物,因此这里的教堂格外豪华。
        伊斯兰教是当前统治这个地区的主要政治基因。这个公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一个叫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人为统一阿拉伯半岛内乱所建立的,之后又建立穆斯林军队,形成了阿拉伯半岛的宗教统治,并使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资料显示,世界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人口的23%。
        伊斯坦布尔的广场和建筑装满了土耳其的历史和文化。蓝色伊斯兰清真教堂是伊斯坦布尔的宗教杰作。这个教堂以六个宣礼塔的格局超越了伊斯兰核心圣地麦加的建筑气魄,曾在整个伊斯兰界引起震动。据说当时的国王做完这项工程受到了来自伊斯兰各方的巨大压力,最终向麦加进贡金塔才获得谅解。而对面的圣索菲亚教堂比他更具沧桑。这个教堂始建于公元325年,以其巨大的圆顶闻名于世,结构近似南京的无梁殿。两个远隔万里的经典建筑成为一道试题:是技术的借鉴,还是思维的雷同?在1453年以前,圣索菲亚教堂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后被土耳其人占领,改建成为清真寺,目前是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个宗教博物馆。来到索菲亚清真寺教堂,可以追溯历史的演变,感受文化的沉淀,从磨去棱角的光滑石板解读这座城市的宗教故事和这个国度中世纪的艺术追求。而旧皇宫珍宝馆里黄金宝石构成的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东西世界统治者共同的奢侈欲望和人文意识。
     

    (三)

        伊斯坦布尔的小商品市场大而丰富,堪称民俗文化的博物馆。中世纪以来欧亚地区崇尚的黄金珠宝制品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琳琅满目的小店里,小老板亦非昔日阿凡提的装扮,个个西装革履,俨然联邦政府的部长,且带着几分有钱人的自信和从容。让我联想起大陆的招商引资,拿这些人装装场面比起喊几个留学生那可堂皇多了。
        尽管这片被海洋和伊斯兰宗教孕育的城邦氤氲着古今文化的气息,但我们这些来自东方孔孟之乡的游客,并无深入研究的心情。那些异族面孔构成的氛围和古老突厥的概念,总让远行的心情不太踏实。因此便早早走进一家叫做长城饭店的中餐馆里。
        导引古兰介绍,伊斯坦布尔有数家中国餐馆,这些餐馆是她的常顾之地。她说她喜欢汉语言。为了寻找汉语对话的环境,她便经常到中国人开的餐馆吃饭,找中国人攀谈。我们在伊斯坦布尔先后随她进过三家中餐馆,工作人员看上去确是中国同胞,但我们却没有找到老乡见老乡的感觉。除了消费构成的金钱和服务关系,在他们心里已经没有了中华大家庭应有的情结。大概是对我们这样傻乎乎远道而来的同胞见的多了,或者是他们早已入乡随俗,在社会行为和处世理念上已经被西方社会同化了。
        六个小时的时差把人的生物钟搞得有点紊乱。六点钟大家就急着就寝,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国大陆的午夜。凌晨醒来再难入睡,听着楼外马路的车流,静静的想起许多事情,终于忍不住爬出被窝,打开手机音频,几首悦耳的流行歌曲那是我一直储存的。
    窗外断断续续飘起细雨,应该是这里最珍贵的春雨了。
     

    (四)
     

        南北30多公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作为链接黑海、里海、地中海的主要水道,将伊斯坦布尔一分为二,也成为该地区的欧亚分界线,构成了世界最美丽的山海景观和地理风貌。两岸山坡盖满了精致的别墅,炫示着有钱人的生活追求。选择美丽的空间,坐拥美丽的风光,一直是富人释放财富,实现财富价值的重要方式。海峡一侧的古城堡更加直观地告诉我们,珍贵的空间向来都是贵族的天地。
        波斯普鲁士海峡的水体湛蓝而清澈,站在岸上可以看到水下游动的水母,坐在豪华的旅游大船可以纵览海峡和两岸风光。天气忽雨忽晴,浮云淡淡的掠过山头,成群的海鸥在船头自由翻飞,不知那些冲着胜境而来的游客是否感受了这些倏忽而过的美丽,是否把这些不可复制的美丽留在了记忆里。
        坐落在海峡西岸的新皇宫是诞生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一个巴鲁特风格建筑,高大宏伟壮观,有着比中国故宫更为宏大的气象,与罗马风格的圆顶建筑相映成辉,见证了奥斯曼帝国的建筑水平和国家实力。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最后几位皇帝,这里积累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宝,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瓷器。与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不同的是,这里的中国珍宝都是从丝绸之路交换的商品,而不是火烧圆明园的额外掠夺。皇宫充斥的水晶雕饰,更让外来者一饱眼福,亦印证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1915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土耳其式的辛亥革命。奥斯曼末代皇帝带着万般无奈离开这金雕玉砌的宫殿,奥斯曼王朝结束了。一个掌握皇家军队的将军接管了这里,并在1919年建立了土耳其民主国家。这个深受拥戴的将军被现在的土耳其人民尊称为国父,成为新时代的信仰和象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朝更代续,无论东方西方,无论什么民族,追求文明进步是人类共同的取向,前进和发展永远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