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喧嚣中的文字回归 ——读胡成彪的乡村诗 周沛生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2
  •         近年来,胡成彪先生的古体诗词创作异军突起,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和文友们的热捧。阅读他的作品,可谓琳琅满目、珍羞杂陈,由于出身和年龄的缘故,我最喜欢的还是他关于“乡村记忆”和“童年往事”的记述。  
            成彪出身农家,由于种种原因,十二岁辍学,独自在家当了四年小农民,对乡村生活感受殊深。他以简约的笔触,平淡的文字,轻松的格调,真实记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北农村农家子弟的生活片段,为我们提供了一组原生态的乡村风情画。
             “少年曾辍读,归去做农夫。身小无耕力,体羸难荷锄。年年筹粪草,日日伴泥污。夜宿槐荫下,对天夸伟庐。”(《少年辍读》)这不仅是他对自己当小农民生活的概括,同时也是对一代农家子生活的写照。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苏北农村,农家子弟四五岁开始就要看弟弟、妹妹,六七岁就要下地割草拾柴,十岁以上即使是在校学生,假期和星期天也要去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了。男孩的主要活计是拾粪和割草沤积肥。当时,雨淋日蒸,虫叮蚊咬,加上泥污粪熏,每个人一年到头都像黑狗子一般。冬天冰封雪盖,家里被子少,孩子们为了取暖,夜里就钻进生产队喂牛的麦草里。夏日的晚上,酷热难耐,一村少年就都从家里拿出席子或蓑衣,到打麦场上或村口树荫下纳凉,望着满天星斗,想象自己将来成为盖世英雄的时光,在幻想中兴奋难眠。
             《暑假拾趣》、《捉黄鼬》、《迎货郎》记述的是当时农村少年几件调皮或者说捣蛋的事。“暑假昼时长,相邀去放羊。河中除汗臭,树上觅清凉。偶窥黄瓜架,时觎毛豆秧。结群烧薯芋,落肚垫饥肠。”(《暑假拾趣》)“秋冬满地荒,骚鼬夜猖狂。窥我鸡笼舍,越邻茅厕墙。寻来擒贼计,捉得小黄狼。拿到供销社,换成羊肉汤。”(《捉黄鼬》)“咚咚皮鼓响,知是货郎来。哪个先惊觉,邻家小二孩。高呼迎客至,雀跃逐眉开。饱了舌头福,失踪一只鞋。”(《迎货郎》)这些诗作既充满了情趣,又再现了岁月。放暑假了,孩子们呼朋引伴去放羊。热了跳到河里洗澡,爬到树上乘凉,馋了就钻到生产队的菜园里偷摘几根黄瓜,饿了则设法搞些毛豆、山芋之类,在野地里用火烤了充饥。入冬,黄鼠狼夜里窜进院子里偷鸡吃,小伙伴们一起设计,捉住后卖到供销社,换成朝暮垂涎的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听到咚咚的皮鼓声音,知道串乡卖货的人来了。有个小孩最先大喊一声,所有孩子们都跑出家门,欢呼雀跃地迎上去,把货郎挑子团团围住。为饱舌尖之福,情急之下把自己脚上的一只鞋子脱来下换了糖果。
             《夏夜》写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乡村文化生活:“树下池边消暑热,坐听故事数星河。村头明灭生磷火,却话乡间夜鬼多。”乡亲们在漫长的夏夜,寂寥难耐,遂坐在树荫下、池塘边,数着天上的星星讲述古老的传说。村头忽明忽暗,磷火闪烁,大人会告诉小孩,那是野鬼的寒光,接着,有人开始讲鬼的故事……
            这些似曾相识的影像,使我在阅读中时时露出会心的微笑,掩卷后又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淡淡的苦涩。从这些诗里,我不仅读到了作者,读到了伙伴,也读到了自己,读到了社会,而且我相信千千万万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也许有人觉得这几首诗在写景造境上的奇巧、流淌在文字间的才气,不及他的山水诗和感时诗,然而这一幅幅看似信手涂抹的乡村风情画,却如初春的荠菜花在清清的溪水边摇曳,又勾起灯红酒绿中多少人内心深处的乡思!
             这组乡情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鲜活而平淡。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情感,鲜活的形象,鲜活的心跳,而平淡之中则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张力。“夜宿槐荫下,对天夸伟庐”,轻松一笔,将一名乡村少年的困馁与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夏夜,人们晚上聚在一起说神谈鬼,不仅描述了那个时代单调的乡村文化生活,而且展现了几千年来中国百姓进行自我教化的道德生态。为迎货郎,缺衣少食的孩子拿鞋子换了糖吃,而吃完糖之后又将会面临什么?“饱了舌尖福,失踪一只鞋。”这种看是漫不经心的叙述,跌落在读者心头,竟也是难以承受之重。
             这就是成彪的功力,也是他的突破。我很高兴地看他的才气和灵性,正咬破一个美丽的茧壳化蛹为蝶。

                        (癸未暮春于汉皇故里)

                作者系江苏作协会员,有散文集《草木纪事》出版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