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土之魂 ——漫谈沛县的文化人物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7
  •        文化因人而生,人因文化而荣,文化的精彩最终靠人来打造。不夸张的说,在县级文化建设中,沛县的文化成果和文化气象堪列全国前茅,外界不知是否注意了。而支撑这种气象的则是一大批文化人组成的文化群体。
        在汉朝之前,有关沛县的文字记载是散乱和支离破碎的,早些的文化人能够从纷繁的资料中把沛县的历史衔接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大汉王朝的建立,使沛县引起了天下文人的关注,关于沛县的文字便多了起来,沛县的历史文化的脉络也愈见清晰。那个创造了大汉王朝的沛县英雄群体我们在这里勿庸赘述,那些因为祖先血脉而被当作沛县人的皇门世家之后也不在这里牵强列举。这里所要提起的乃是生于斯、长于斯、情系于斯的文化领军人物。他们是沛县的文化品牌,续燃着沛县的文化篝火。
        出于对沛县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沛县的文史工作者一直咏唱着“江山代有才人出”的颂歌。但在汉代以后,由于沛县不再是当朝者的故土,关于沛县的史料也不再受到史官的特别重视,其人物资料亦渐失完整。汉后一千多年,史册上能够称为沛人的英雄和先哲,多是从其父辈的籍贯血统追溯而来。按照现在的区域概念,从沛县本土直接走出的寥若晨星,让后人不免有些“龙脉已随王业去,英才难觅圣贤稀”的感觉。其实,这与封建历史时代的用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科举制度出现,基层优秀士子有机会脱颖而出,沛县本土才陆续诞生了一些走进历史文化视野的风流人物,但有重大影响者,仍是凤毛麟角。金代出了个状元邵世矩,却是供职于命运极短的伪齐政权,自然建树不大。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能备述其历史文化一二三者,当从大明铮臣张贞观和爱国志士阎尔梅数起。
        张贞观在明朝官位不高,但却以犯颜敢谏著称。《明史》记载:张贞观,字惟诚,沛人。万历十一年进士。除益都知县,擢兵科给事中。出阅山西边务。五台奸人张守清招亡命三千余人,擅开银矿,又缔姻潞城、新宁二王。帝纳巡按御史言,敕守清解散徒党,谕二王绝姻。守清乞输课于官,开矿如故。贞观力争,乃已。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子木夤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子木坐贬,采菲夺职。还,进工科右给事中。泗州淮水大溢,几啮祖陵。贞观往视,定分黄道淮之策。因为张贞观过于刚直,后被当朝皇帝以“忤旨”之罪免官除名。去世后,家乡人为他建祠塑像,四时祭奠。后任皇帝追赠他太常少卿,算是为他作了“官升三级”的追认和平反。张贞观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文圣手,他的诗文集有《掖垣谏草》、《野心堂集》等。
        阎尔梅是沛县最有影响的大儒,也是中国文坛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文化人物。阎尔梅生于1603年,卒于1662年,字用卿,号古古,因耳朵大长且白,又号白耷山人,是明崇祯三年(1630)举人。明亡时他手刃爱妾,平毁先人坟墓,散尽万贯家财,结交豪杰之士,组织抗清复明。两次被抓都寻机逃脱,后流亡各地,自称“一驴亡命三千里,四海为家十二年”。晚年眼见复明无望回到乡里。曾剃发皈佛,号蹈东和尚。阎尔梅死后葬在沛县朱寨镇杏花村与鹿楼镇刘河崖村交界之处。他在临终弥留之际,嘱家人按明俗筑方坟葬之,以示死不降清。清光绪年间,知县马光勋仰其高节,亲题墓碑,并划地300亩建陵。
        综合阎尔梅的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到:阎尔梅首先是一位爱国志士。在反清复明的态度上达到了极端的境界,一刻也不能背弃明王朝,誓死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终以付出沉重的人生代价而结束。在当时很多人的反面看法里,阎尔梅就是个政治上的“拧筋头”。单就他手刃爱妾这件事,足见其性格之极端。但在他的眼中,所有向清政府投降的人都是“精神的阶下囚”,是不能与之比肩的。他在诗中表示,死将为厉鬼,生且为顽民。在复国无望回到故里后,他在沛县作县令的故友胡谦光劝说他入仕为官。他不仅不领情,而且作了一首《绝贼臣胡谦光》的诗,以示割袍断交:贼臣不自量,称予是故人。敢以书招予,冀予与同坐。一笑置弗答,萧然湖水滨。。。。。。生死非我虞,但虞辱此身。其次他是一位高节文人。任何时代的知识分子,没有几人能够顶得住高官厚禄的诱惑。然而阎尔梅却一直秉承着不为王侯生,甘为布衣死的人生箴言,怀揣大才大德却自绝于仕途之外,以其高风亮节成为知识分子鲜见的楷模,与现代的鲁迅相比,他也堪称先生。他诗追李杜,才思沉厚,意境高远,格律严谨,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后人将他的遗作整理成《阎古古全集》。
        阎尔梅一生有许多不同寻常的经历,也有些令我们疑惑的现象。比如阎尔梅四海为家十二年,他是怎样生存的;他两次被清政府逮捕逃跑,为什么回家后不仅不予追究,县令反而要请他做官;他以极端的态度与清政府对抗到底,为什么还能平安无事地在家乡生活到晚年;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现行反革命,当权政府居然划出大片土地为其建陵等等。现在全国有多个研究阎尔梅的学术组织和机构。沛县作为阎尔梅的故乡,研究工作不应落在别人后头。
        继阎尔梅之后的历史和近现代文化人物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些人虽然地位不高,但其文化创造更加接近沛县本土文化,对沛县文化的影响也更加直接。诸如超然物外的诗人吕俶、理想主义诗人王定勋、五教合一的学者黄元亨、泗上诗社的倡立者秦亚宾,民国诗人顾衍泽、张升三、李昭轩等,都是沛县文坛的鲜明形象。但更需要我们记住的当是那些对沛县文化的延续发展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的开明执政者,那些在全国文坛建功立业的沛籍优秀儿女和战斗中本乡本土的文化带头人,还有那些为沛县历史文化修书立志的人们。没有他们的用心坚守,沛县文化的这面旗帜就不会具有如此耀目的光彩。
        汉土重开龙虎薮,梧桐新发凤凰枝。在历经沉浮之后,沛县儿女以其崭新的风采和不凡的成就再度纵横于中国文化舞台,还原了历史曾经的扬眉吐气,掀开了沛县文化新的一页。一批带着沛县标记的文化英才在朝野内外创造了中国文化新的精彩。这里所要叙述的乃是在一批沛籍名人名家带动之下形成的新时期的文化气象。
        第一个文化气象是云蒸霞蔚的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阵容。
       
    这个阵容的旗手当数徐州乃至全国著名的文史学家田秉锷先生。在徐州的文史学界,田秉锷先生是目前最具发言权的专家人物,大量文史著作见证了他的满腹经纶。他是一个思考者,一个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他以厚实的笔触书写了最能扣人心弦的文化感受,从而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作为沛县籍的文化人,田秉锷先生对沛县文化发展身体力行。他亲身参与沛县文化的创造性工作,提升了沛县文化成果的品质和品位。在《沛县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大风歌》电视连续剧的审定、沛县文化宣传片《走进沛县》脚本撰写等一系列文化工程中,都有他点石成金的痕迹。他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对沛县后起文化之秀进行传帮带,亲自为沛县本土作者的作品撰写点评文字,甚至联合创作,促进沛县本土文化的成长。他的语言可谓字字珠玑,充满启迪。田秉锷先生虚怀若谷,在文化人的群体中有着经久的亲和力,堪作领袖。有人撰文评价他是一个治学严谨的田秉锷,一个见解独到的田秉锷,一个谦虚如水的田秉锷,一个平易近人的田秉锷。我亦有诗赠他:诗书饱读化经纶,胸若群峰虚谷深。不以高才轻世故,偏能厚德挈同仁。文章信手立言老,谈吐随和见地真。行止从来堪表率,只缘一颗等闲心。
        一大批像田秉锷先生这样钟情于文史和文艺的沛县本土文化人才,多年来一直辛勤地耕耘和播种着沛县文化的春夏秋冬。他们硕果累累,延续着这个不朽的事业。他们团结协作,形成了一个阵容分明的整齐团队。除了常规性的文化机构,民间文化社团亦是百花齐放。这里有汉文化研究会,联系了县内县外的汉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此项学问的大批人士,形成了大批学术理论文章,出版的《汉文化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好评。这里有文学创作团,他们通过组织采风、交流、推荐、点评等多种形式促进文学艺术创作。从2008年到2010年仅三年时间,文学创作团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歌曲、摄影等作品1000余篇(首),是解放以来县外发表作品的数倍。《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大公报》等我国极具影响力的报刊均有沛县文学创作团成员的作品问世,中国作协主管的《文艺报》、《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中华诗词》等文学刊物刊发了大量我县作者的作品。这里有微山湖文化发展研究会,在挖掘整理微山湖文化,特别是移民文化、红色文化、漕运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大量珍贵资料。这里有老年大学和夕阳红艺术团,一批老同志在桑榆夕照中化蛹为蝶,焕发了文化的青春。这里有歌风书院和歌风诗社。今年秋天,沛县文化开明人士推举田秉锷先生为重建的歌风书院院长。歌风书院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是具有领衔性质的文化品牌。重建后的歌风书院将成为沛县推广国学,繁荣沛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田秉锷先生的团队旗开得胜,在很短时间内就让歌风书院风生水起,备受称道。而歌风诗社已经形成了大量优秀诗篇,受到国家级刊物《诗刊》和《中华诗词》的青睐,成功开展了业务合作。
        第二个文化气象乃是纵横与全国影视和音乐舞台的优秀群体。
       
    这个群体的偶像人物乃是胡德风和胡玫父女。胡德风和胡玫是沛县抗日名士胡子良的儿子和孙女。胡德风是新中国著名音乐指挥家。在其父兄影响下,13岁就参加革命在八路军115师战士剧社当演员,后在参加鲁南战役中荣立一等功。1951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并派赴朝鲜和苏联学习指挥。后任总政治部文工团歌舞团团长。是中国音协第四、五届理事。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其女胡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目前已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影视导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她导演的影视《孔子》、《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受到观众热捧。紧随其后的当是著名京胡演奏家燕守平。燕守平现为北京京剧院京胡琴师,京胡研究会会长。他十一岁考入北京戏曲学校,十八岁毕业留校任教,二十七岁调北京京剧院工作,曾为现代京剧《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剧目伴奏。由于他的演奏“琴音纯正、弓法娴熟、指音清脆、音色华美,特别富于感染力。”被行界尊为“京胡圣手”。
        流淌着汉风汉韵的这片土地,不仅养育了享誉全国的影视音乐精英,更为一批本土人才提供了舞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里有不可多得的由艺坛宿耆和父子母子兵、父女母女兵构成的文化方阵。一批本土文化精英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展露了他们不同凡响的艺术才华,不仅在刘邦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中大显风采,而且在国家和省市竞争舞台上不断迎来鲜花和掌声。继《大汉刘邦》歌曲获得江苏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之后,歌曲《大风回荡天地间》、广播剧《奉献》再获第八、第九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而沛县县委宣传部也连年获得徐州市五个一工程组织奖。文艺节目进京汇演,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应是文艺工作的最高追求。沛县文化人的这份追求在2013年度得以梦圆。沛县文化馆打造的唢呐曲表演《苏北风情》,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作品参加全国汇演获得大奖。而在这之前,此节目曾参加2011年9月文化部在邯郸永年广府举办的首届中国吹歌节,兼收了本次节会的4项金奖。尤其令人刮目的,央视连续推出了沛县的影视合作项目和独创成果。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大风歌》、本土红色题材电影《湖西秘密交通线》、四集电视专题片《千古龙飞地》和四集专题片《走进沛县》等影视作品走近了全国观众的视野。与之同行的,沛县的乐器研发亦在全国独树一帜。一方面大风乐器成为全国乐器生产示范基地。另一方面汲古出新的特种乐器沛筑,带着刘邦大风歌的余韵登上全国乐器舞台,在中国乐器学会举办的国际和全国性活动中屡摘桂冠。2014年的3月31日,又随着国家元首出洋过海,作为国礼赠与比利时王后。
        第三个文化气象则是蜚声全国的书画家队伍。
        冯亦吾是一位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阶段的老人,可以称作三朝元老。他当过记者和教授,最后却以书法著称,常与启功、柴德赓等人切磋书艺。主张以唐人法度为起点,上追秦汉,下开宋元,先承袭而后创新。作品以行楷为主,刚柔并用,守法而不拘于成规。出版《书法丛谈》和《书法探求》和《中国书法史》等著作,并著有《文言虚词释例》、《汉魏六朝的赋》等教科书籍。
        魏敬先,一位厚德载物的老者,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在全国独树一帜。魏敬先先生1939年生于江苏省沛县,现任浙江温州师范学院人像绣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专攻水彩画和人像绣艺术,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的发绣作品——世界名人肖像,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他在发绣现代人物肖像理论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1998年被列入教育部社科科研立项,获国家科研资助。面对如此成就和众多美誉。魏敬先先生全无名家的矜持作派。我于魏敬先先生相识多年,一直感到他是一个谦谦长者。从他待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做人的品格犹如他艺术的品格一样令人仰止。魏敬先先生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情结,近年来一直惦记要在沛县发展传授他的发秀艺术。2008年初,魏敬先先生回家省亲时,我们当面进行了沟通交流,决定由县里在歌风台提供场所,先建一个艺术展览馆。魏先生亲自装裱了他的作品,让我安排运回沛县。听说县里正在建设文化中心,为艺术家们留出了充分的空间,魏先生非常欣喜地告诉我们,要把他所有艺术品拿回沛县永久陈列珍藏,作为对家乡父老的回报。
        在书画艺术界,张立辰乃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大家。张立辰先生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学科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第九、十届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之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他的一部《写意精神》曾经让我们感受了他在艺术领域的大识大悟,而走进张立辰的作品展室,能为形容的唯有心灵之震撼。其八尺和丈二的巨幅写意花鸟凝聚天地之气,蕴含乾坤精神,带给人们强大视觉冲击。他在难度最大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中,表现了前人所没有的饱满精神和充沛感情,实现了传统笔墨意境向现代笔墨构成的转化。我们可以充满信心的预言,若干年后,张立辰将被列为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作为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张立辰德艺双馨的品质和深沉高格的画风,深深影响着当代画坛。张立辰先生虽然离开故土,但他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他在故乡沛县建设艺术馆的落成仪式上曾发自肺腑的表述:踏上徐州和沛县的土地心情非常激动,几十年来,自己在艺术道路上之所以有所成就,是家乡的水土滋润了自己,是沛县人民的培养和关怀一直激励着自己。
        我曾有一首诗词赞扬程大利先生:久慕旷然气,高风载画坛。案头生气象,笔下起云烟。谈吐通高韵,行藏法自然。诗书为至宝,境界化山川。程大利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虽然不是土生的沛县人,但十几年的沛县知青生活,使他对沛县充满了至深的感情。就在沛县这片土地上,他开始了伴随和影响一生的文化之旅。在沛县期间,他先后担任沛县师范学校美术教师和沛县文化馆创作干部,从事年画、宣传画和水墨画创作,艺术和写作才华当时就已受到人们的关注。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使他积累丰厚,见识卓越,有了不同凡响的建树。我曾用心欣赏他的山水画、人物画,从他的笔墨之中感受了他立足高格的人文追求和文心修养,感受到他做人、做画、做文、做事的严肃认真。我在《书画艺术》等一些杂志上读过他的艺术理论,领悟了他在实践和思考中形成的独到见解,受到很多启发。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他曾当面指导我的诗词,放下架子与我促膝交流,甚至将我的诗词写成墨宝赠我。我以为,程大利先生的画作留下的不仅是丹青,更是幻化为山川世界的诗意语言和他超然物外的大明境界。借着对沛县的深厚感情,程大利先生把多年积累的大批图书捐给沛县图书馆。他在捐赠仪式上说,“文革”期间曾插队落户沛县,在沛县的审美经历和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念、艺术观念对我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希望捐赠的图书能给沛县的父老乡亲带来益处。相信在沛县这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定会出现更多的文化艺术名人,沛县文化艺术事业的明天将更美好。
        分管文化工作的这几年,与赵绪成先生多次交往。这是一个始终保留了大汉之源乡土气息,个性十分鲜明的沛县汉子。他把自己鲜明的性格带进了他的艺术创造。赵绪成先生1943年生于江苏省沛县,196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曾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美展评委,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赵绪成先生性格豪放而直白,略带几分自信的霸气。在艺术上反对庸俗,倡导变法。他不仅敢于否定前人,更善于否定自己,把艺术创造作为唯一真理。他书法追随林散之,却又多了北方人的大气与厚重。当年他的飞天神女曾经以墨色淡彩的个性载誉画坛。然而他在沛县建馆展出的新一轮飞天作品,其色彩的变化和粗狂厚重气象已是今非昔比。他说:中国画要变,在坚持原有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要用开放的心态去吸收其它艺术营养。不仅题材变,艺术语言也要变。他还说,对于一个成熟画家而言,变法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但决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停止艺术探求的脚步。有人认为赵绪成先生恃才傲物,其实重情好友才是他性格的本质。他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几杯小酒下肚,即时便有了兄弟之间的率真,泼墨挥毫,作品由朋友随便拿了去。一次,我将一首勾画他的小诗送他:字如其人画是心,挥毫谈吐见精神,潇潇洒洒丈夫气,大大咧咧沛县人。他听了哈哈大笑:痛快,写了给我,收藏!后来我果然写了送他,他也书写了我的一首长诗送我作为纪念。
         姜敦文是我的大舅父,也是我书法的启蒙和指导老师。他的书法以70年的内在功力鼎足书坛,欧颜柳赵行楷篆隶俱精,尤其楷书兼容魏碑唐帖,浑厚峻拔,独具气象。他1937年生于沛县栖山,从小热爱书法,因无名师指点,又无精印碑帖,便四处搜求古碑断碣,以铅笔和白纸拓之,积累成册,作为范本,自学妙悟。几十年来全身心地投入,终于形成了刚柔相济的书艺风格。著名美术评论家周积寅先生评论他的楷书,骨气通达,刚中有柔,收笔自然取势、布局开阔、气势雄浑,无愧为当代实力派书法家。另一个我称为舅父的艺术家姜舟,则是一位可师可范的花鸟画家。看他的风竹秋叶,如闻萧萧之声;读他的水鸟飞禽,顿觉翎羽栩栩。他的作品遵循传统而不失创新,注重技法而更具文化学养。他1940年出生于江苏沛县,1958年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就读,承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百、秦宣夫、黄纯尧等名师亲授,1963年毕业后因品学兼优被留校继续深造,专攻花鸟画,并从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教授研习书法。1993年开始任徐州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直至退休,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教书育人,留下了桃李满天下的不朽师业。《龙门二十技法》、《郑文公碑技法》、《姜舟花鸟画集》、《怎么画竹》、《怎样画兰》、《名家心得-画竹》、《怎样画鸟》、《怎样画葡萄》、《中国花鸟画教程》等专著已将他的心血化成了赠予后人赠予社会的宝贵财富。
         从这片文化沃土诞生和成长的文化艺术天才还有著名书法家朱焰、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原主任踪岩夫、东方猴王徐培晨、《江苏画刊》主编张正民、著名乡土儿童画家郝爱平等等,在全国文化艺术舞台尊享美誉。还有一些儒官儒将。如朱敦法、孙临平、郝允侠、李中华等,都以各具特色的笔触和语言描绘着世间的大善大美,演绎着沛县儿女的精彩年华,用成功铺彩着他们植根的厚土。
    随着中国书法家创作基地和中国美术家写生基地的建立,沛县与全国的书画交流不断增加,许多国内高层次艺术家陆续来沛考察指导。县内各类展出培训活动也日益频繁,一批本土书画家作品连年进入全国大赛和获得全国大奖,县内中国书协会员已达18人之多。全县省级以上书协美协会员超过60人,沛县的书画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阶段。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鲜明导向是造就以上文化气象至关重要的背景因素。领导的文化主张和领导管理行为以及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为这片文化厚土提供了百花绽放的绝佳生态环境。我们同时看到,一支新老携手、专业和业余结合的本土文化生力军,正在满怀豪情地撑起沛县文化的这片天空。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